大家好,我是小科,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审计重要性水平名词解释,审计重要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可以这么说。重要性水平并不是一个百分比,而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在实务中也有按百分比说的,但最后都需要落实到具体金额上。举例来说,以资产的1%作为总体重要性水平,资产是2000万,那重要性水平就是20万而不是1%。这个百分比是根据风险评估得到的,虽然进行风险评估会用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同时也会考虑到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行业、上期审计情况等。
2. 说的对,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就是一个尺度,但是否影响审计意见必须实际问题实际分析,单个错报金额或汇总金额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并不是说就要出非标报告,而是要看是否还能采取其他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或更正错报,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错报超过了重要性水平,但是被审计单位修正了错报,那还是可以出具标准报告的。重要性水平分为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重要性水平不能直接决定抽样规模,抽样规模是根据能承受的检查风险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受重要性水平影响,重要性水平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和质量要求都会越高。抽样方法是根据总体特征决定的。审计程序是根据错报的性质决定的,比如发现管理层舞弊那就只需要和管理层、治理层沟通,评估风险,做更多的实质性程序不能降低特别风险。
关于举个通俗的例子:工厂(被审计单位)做出厂检验,需要确定生产的1000箱货(总体)能否合格出厂,消费者(报告使用者)可以容忍这1000箱货物中出现100箱次品(整体重要性水平10%),次品太多检验工人会被罚款(审计风险),检验工人自言自语道:”次品率10%,我体力、时间有限不能挨个检验所有1000箱产品(审计的固有缺陷),但是如果我只查100箱(样本总体),如果查到10箱次品(样本错报),刚刚达到10%的上限,可是万一我刚好查到没问题的货物呢?(审计的检查风险)。我觉得风险太大(风险评估),所以我查200箱(样本总体),里面如果只有10箱有问题那么占比5%(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那我上对得起工厂下对得起消费者了(取得合理保证)。至于这200箱我怎么抽取呢,反正这些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样本特征),绕着货场围墙抽比较方便(抽样方法)。检验工人抽了200箱货,结果发现了12个次品次品率6%(样本错报)。检验工人想:哇,超过了我制定的5%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我该怎么办呢?没超过10%不能向工厂汇报这批货不合格。看来必须继续抽样检查了,再多抽100箱(调整样本规模),前天下线的货物次品比较多(错报性质),都集中在第三列,我多抽点那边的看看情况(调整抽样方法,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时间范围和性质)。检验工人又抽了100箱,结果没有发现次品,次品率4%。检验工人舒了一口气,厂家可以把我查到的次品换成合格品(修正错报),要是不换消费者也可以接受(可以接受的低水平),这批货可以放行了。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