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属于社会问题式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典,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属于社会问题式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小典,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属于社会问题式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证明:随便取一个奇数,如77,都可以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即77=53+17+7;再取另一个奇数,如461,可以表示为461=449+7+5,也就是三个素数之和。461也可以写成257+199+5,它仍然是三个素数的和。有很多例子,也就是说,“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

2、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

3、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陈氏定理)乃于1966年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取得。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就是题面简单易懂,内涵深邃无比,影响了一代代的数学家。

4、扩展资料:

5、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历史:

6、华罗庚是中国最早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从1936年到1938年,华罗庚去英国学习。华罗庚在哈代的指导下研究了数学理论,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的猜想,这几乎证实了所有偶数猜想。

7、1950年,华罗庚从美国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组织了一次数论研讨会。华罗庚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的主题。参加讨论班的学生,例如王元、潘承洞和陈景润等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8、1956年,王元证明了“3+4”;同年,原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1962年,潘城东证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都证明了“1+4”;1966年,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后,证明了“1+2”。

9、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哥德巴赫猜想

10、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世界三大数学猜想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最新文章